乐鱼体育亚洲:潍坊昌邑渔洞埠村:芦苇荡里“编”出金饭碗

来源:乐鱼体育亚洲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14 17:40:57

乐鱼体育直营:

  

潍坊昌邑渔洞埠村:芦苇荡里“编”出金饭碗

  深秋时节,走进昌邑市都昌街道渔洞埠村,一千多亩浩瀚苇田铺展向远方,金黄的芦花随风摇曳,如波浪般翻滚不息。田间地头,收割机穿梭往来,机器轰鸣声与村民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;村中的苇编作坊里,编织机飞速运转,一根根芦苇在工人手中幻化成整齐的苇箔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芦苇清香。这座因苇而兴、因编而富的村庄,正以芦苇为笔,编织着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。

  “俺们村的苇编,可是有400年历史的老手艺了!”在渔洞埠村的苇编传习所内,村“两委”成员李敬宗自豪地介绍道。在一旁的展示柜上,摆放着数十种苇编成品,从实用的苇席、苇帘,到精致的筷笼、食盒,每一件都透着古朴的匠心。

  渔洞埠村东临浞河,西傍虞河,丰富的湿地资源孕育了大片野生芦苇,为苇编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。清朝中期,村民们便远赴博兴、微山湖等地学习苇编技艺,从此,编织的身影便在村中的沟壑湾塘间扎下了根。20世纪七十年代前,这里更是迎来了苇编的黄金时代,“家家有芦苇、户户编织忙”成为村庄最生动的写照。妇女们坐在炕头编织,男人们则挑着成品赶集市,苇席、苇箔畅销胶东半岛,笸箩、筷笼更是成为周边乡亲的必备家什。

  “那时候,苇编可是咱村的‘金饭碗’!”李敬宗回忆道,当时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,为了这门手艺毅然返乡,不少人放弃外地工作回到村里,渔洞埠也成了名副其实的“苇编之乡”。

  随着时间的推移,渔洞埠的苇编技艺愈发精湛,名声也慢慢变得大。2014年,渔洞埠草编项目成功入选潍坊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无疑是对这门古老手艺的最高认可。四年后,苇编更是走出了山东,亮相北京恭王府,让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都领略到了渔洞埠苇编的魅力。

  为了让老手艺传承下去,都昌街道还建起了苇编文化技艺传承基地,邀请村里的老艺人定期在这里传授技艺,手把手教授年轻人苇编技巧,不仅让民间传统文化得以延续,也提高了农民的技能水平,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。如今,渔洞埠的苇编工艺品已达10余类、50余个品种,远销省内外。

  然而,随着塑料产品的普及,传统苇编曾一度陷入困境。“精细苇编工序多,选料、破篾、碾苇、刮皮,光手工就有十几道工序,人力成本高,市场越来越小。”李敬宗无奈地说,曾经红火的手工作坊,渐渐冷清了下来。

  面对科技的冲击和市场的变化,渔洞埠村没有固步自封,而是积极寻求变革。“我们意识到,一家一户的手工作坊式苇编已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,一定要进行规模化、机械化改造。”村党支部书记李敬涛说道,于是,村里对沟壑、湾塘等苇田进行了整合、改造和重组,将千亩苇田以叫行的方式承包给了村民,实现了管理、收割、编织的机械化作业。

  这一变革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。村民李虎军、马英华夫妇就是这里面的受益者之一。他们承包了100多亩苇田,还投资6万元添置了编织机。“现在编织苇箔既省时又省力,按照每个客户订单设定好尺寸,铺上芦苇,开机不一会儿就能织出一大截子。”李虎军边操作边说,“手工作业根本没办法比。”

  机械化不仅提高了效率,更拓宽了产品销路。“现在主要做建筑用的苇箔,都是先订单后加工,不愁卖。”李敬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芦苇自然生长,不用施肥打药,扣除成本,一亩苇田净利润至少有2000元。村民李大洲承包了200亩苇地,靠着一台苇箔机,和苇编打了30多年交道,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。如今,全村苇编从业者超过200人,还辐射到周边镇街,带动5000余人就业,“不出门不出院,炕头上看着电视挣钱”成了渔洞埠村民的真实写照。

  除了苇箔、苇帘,村民们还开发出了苇叶粽等特色产品,不仅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,还成了畅销品,年销售量近百万只。“每到端午前后,苇叶粽一上市就被抢空,这也是咱芦苇资源的新用处。”李敬涛说,通过产业链延伸,芦苇的经济价值被不断挖掘,老产业正焕发新活力。

  “春尝鲫鱼夏赏荷,秋看芦花遍田野,洼藕龙虾大河蟹,冬日垂钓欢乐多。”这首村民自编的顺口溜,道出了渔洞埠村的生态之美。千余亩芦苇荡不仅是产业基地,更是独特的旅游资源。每年夏秋季节,连片的芦苇随风摇曳,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;初冬收割时,金黄的苇海、轰鸣的机器、忙碌的村民,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卷,成为摄影、美术爱好者的创作天堂。

  而在村庄另一侧的废弃沟渠旁,又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——工人们正忙着搭设光伏支架,阳光洒在银白色的支架上,折射出耀眼的光芒。

  “这些沟渠以前闲置着,怪可惜的,2024年初,我们引进了光伏项目,不仅将300余亩的废弃沟渠利用起来了,而且一亩地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800元的收入,年收入能增加70余万元。”李敬宗介绍道。目前,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进度,预计2026年年底就能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。李敬宗还和记者说,等项目建成,村里就能有更多资金改善基础设施,还能给村民们增加福利,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舒心。

  生态美带动产业兴,产业兴促进村民富。如今的渔洞埠村,苇编和光伏产业齐头并进,600多户、1800余名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。

  渔洞埠村的故事,既是芦苇与乡村一同成长的故事,也是昌邑市众多新农村发展的缩影。在这里,芦苇不仅是自然的馈赠,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经济的支柱。一代代渔洞埠村民如同生命力顽强的芦苇,在这片土地上筚路蓝缕、繁衍生息。他们用双手编织着未来,用汗水浇灌着希望,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