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秋节往后就一向在盼着的,不知道哪阵秋风就给它吹开了。”在杭州久居近二十年的市民吴燕说,桂花开的时分,不用谁特意奉告,只是在某个寻常的早上推开窗,凉凉的空气里夹着一丝淡淡的甜,心头就跟着一亮。
在钱王祠景区,朱墙黛瓦间的桂树枝头上还攒着不少小花苞,清幽高雅。西湖景区水域管理处风景园林科高级工程师徐冰说,估计十一月初,它们就会成团成簇地“爆发式”开放,香气将迎来最盛。
这两年,桂花花期总是“缓不济急”。浙江省气象局宣扬科普首席专家楼茂园说,桂花开花前喜凉,当气温降到20度左右,其花苞内就会富集芳香烃类物质,再加上适宜的雨水润泽,便易开花。本年夏日以来,长三角地区继续高温少雨,让桂花的“休眠期”变长了。与此同时,部分种类的荷花花期有所延伸。这几日散步西湖边的北山街,人们还能看见荷与桂在同一片天地间“同框”的“奇迹”。
桂花虽遍及多地,与杭州却分外有缘分。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”“山寺月中寻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头”“有三秋桂子,十里荷花”……这些诗句见证了桂花在杭州的悠长前史。
据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不完全统计,杭州全城散布着500余万株桂花树。全国共有100多种桂花栽培种类,杭州一城就具有70种。
1983年,杭州将桂花确定为市花;2006年,“满觉陇赏桂”被列入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,成为杭州秋日一大盛事。从画中有诗到日常焰火,桂花安静地融入城市的呼吸之间,给人们的日子带来异样意趣。
满觉陇是西湖南边一座栽满桂花的小山坞,花开时香闻十里。家住下满觉陇108号的乡民沈荣燕一家最近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分。60岁的沈荣燕和91岁的父亲沈启龙都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“桂花食物制造技艺”的代表性传承人。桂花糖、糖桂花、桂花茶、桂花酱……不少游人闻香而来,停步购买选择。
走进沈家宅院,一口口陶土烧制的大缸里腌满了桂花,每口能够装千斤左右。沈荣燕说,每年五六月就要开端预备梅卤,比及秋天桂花怒放,打下来用卤水腌制,让酸与咸中和花的苦和涩。之后再通过搓糖、晾干,清甜的糖桂花就做好了。“做食物用金桂、银桂为好,丹桂尽管色彩艳,但不香不甜。”
沈启龙的大半生都伴随着桂花香走来。他还记得年轻时自己带上腌制好的一桶桶桂花,从杭州拱宸桥下的运河上船送货的场景。“老底子杭州棒冰厂一年要买我3万斤糖桂花,做成桂花赤豆棒冰;还有一种桂花蛋糕,8分钱一块,小孩子吃到很高兴的;杭州西湖酒厂还专门出产桂花酒……”
沈荣燕说:“我读书结业回来,爸爸就把做糖桂花的手工交给我,一向跟我说,要好好接他的班。”
用沈家人的话说,腌制桂花是辛苦活,很费工夫,可一年也就这一季,他们还在坚持。“期望纯手工的技艺不要失传,咱们靠源源不断,还要传承给我的女儿一家。”沈荣燕说。(完)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