沿汉江支流襄水往西南方向约12公里,山环水绕间,姚庵村的青瓦白墙模糊显现于斑驳林色之中。
寒露甫过,65岁的吴明国便来到村北的桃花岭上,检查桃树长势。眼前的一片葱郁,让他慨叹颇多,“十多年前,这儿仍是大片荒山,每到旱季,山上的黄土混着雨水,哗哗地往下流”。
水土流失、土地瘠薄,曾让人备感苦涩。不甘心的姚庵人用十年时刻,悉心守山护绿、治水兴业,总算迎来了青山如黛、碧波绕村、鹭鸟翩跹的村庄复兴新现象。
现在,山上果园、门前菜园、庭院花园、村庄公园的画卷在姚庵村顺次铺开,生动记录着绿水青山“流金淌银”的年代之变。
“刚忙完秋收,眼下红蜜桃、秋白桃、葡萄等鲜果老练,又要忙着采摘、装箱发货。”连日来,乡民吕清华在自家果园里忙上忙下,脸上洋溢着丰盈的高兴。
吕清华慨叹地说,曩昔姚庵人靠山吃山,但是“山却越吃越瘦”,现在经过“养山富山”,乡民迎来了好光景。
姚庵村坐落湖北省襄阳市城郊,有犁地4666.46亩、山林约5000亩、水域约1100亩,磨石山、磨旗山、老婆顶、仙家山在其境内。
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乡民谁家要是娶媳妇、建房子急着用钱,就会带着砍木东西上山砍树换钱。”吕清华回忆说,“砍木求财一时富,水土流失万年穷。”
乱砍滥伐带来的是生态受损、水土流失。一进入梅旱季,山洪裹着泥沙往下冲,辛苦种的庄稼全毁了。为脱节“越穷越砍,越砍越穷”的循环,姚庵村开端了艰苦的生态修正。
乡民们放下砍刀,扛起树苗,年复一年植树造林、退耕还林,森林覆盖率从缺乏20%跃升至超越50%。2022年,姚庵村被评为“湖北省森林村庄”。
现在,群山叠翠、碧波弯曲的姚庵,已成为都市人神往的“诗和远方”——春来千亩桃林吐艳,夏天荷塘翠叶摇风,秋时果园香飘四溢,冬天便围炉赏雪,静享田园清趣。
毗连江河的姚庵,也曾饱尝干旱之苦。因为堰塘水沟旷费,乡民种的庄稼只能“望天收”,这样的状况一向继续到本世纪初。
从2006年起,姚庵村开端安排乡民兴修水利,一套“组合拳”挥向沟塘渠系,清淤、修渠、布管网、植花木……不只从根子上处理了长期以来旱季溢洪无渠、旱季庄稼缺水灌溉的难题,更让水活了起来、村庄靓了起来。
姚庵村党委书记赵力和记者说,继续整治不只提升了村庄景象作用,更从骨子里激发了乡民的生态文明认识,“撂荒田看不到了,家家户户争相在房前屋后‘种景色’,精气神大不一样”。
“这是咱村产的荷叶茶,有清热、安神的成效。”在姚庵村村委会,赵力捧出一罐荷叶茶,用沸水泡开,荷香扑鼻而来。
夏秋之交,当荷花褪去夏天的鲜艳,姚庵村乡民便把荷塘里的荷梗、荷叶采摘下来,挑选、清洗、暴晒后,经古法炒制,制成荷叶茶,作为待客的佳品。
胡中琼是荷花栽培大户。几年前,她偶尔来到姚庵村,被群山、碧波深深招引,“那一刻,我决议成为‘新姚庵人’”。
经过村委会牵线多个种类的荷花,将“接天莲叶无量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的画中有诗搬进了姚庵村。
胡中琼打造的荷花湖景区,每年招待游客近十万人次,为村里带来了安稳的客源。她还带领乡民测验荷虾共养、荷叶产品延伸加工等,在碧波清波中蹚出了一条致富路。
“农家烧土公鸡、外婆菜炒笨鸡蛋……城里的客人来此,品的不只是乡土甘旨,更是一份天然与健康。”乡民闫凤云配偶曾经在城里开了家小面馆,生意兴隆。看到姚庵一日千里的改变,夫妻俩挑选回村,开办农家乐和民宿,“最忙的时分,一天要招待30多桌、200多名客人”。
他们在自家菜园里种上各种时令蔬菜,只运用农家肥,客人点什么,就去摘什么。
“饭后,客人们往往还会在村里走一走,蓝天白云、桃红柳绿,处处都是留客的美意。居民宿,也成为游客的新挑选。”闫凤云笑着说。
在闫凤云的带动下,渐渐的变多的乡民返乡,在家门口吃上了“旅行饭”。一到节假日,他们招待研学团、服务一日游、烹饪农家饭……忙得不亦乐乎。
不远处的桃花岭上,“新姚庵人”吴明国种下的1250亩桃树,演绎了一个实际版的“桃花源”。桃树从5月开端挂果,简直每月都有不同种类的桃子老练,能继续采摘到11月……
到现在,姚庵村已开展农家乐18家,各类生态栽培、饲养项目20多个,具有国家4A级旅行景区黄家湾及荷花湖、桃花岭、莫家堰等网红景点,年招待游客超80万人次,总产值3000万元。
从荒山秃岭到桃源佳境,从水土流失到荷塘月色,姚庵村的变迁,正是“长江大维护”战略在千村万落间生动实践的缩影。
今天姚庵人,仍然连续着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勤勉传统,但脚下的土地已焕然重生。他们看护的,不单单是自家的田园,更是广袤长江流域上一抹抹宝贵的绿色。
郴州新闻网投稿 民意直通车联络郴州日报社 主办 地址:郴州市苏仙区苏仙北路24号

